Maria Gomori

滿頭華髮的瑪莉亞‧葛莫利,毅力驚人。已經高齡九十一,她依然每年兩次應呂旭立基金會之邀,從加拿大飛到台灣,主持家族重塑、關係工作坊。即使身體微恙,她還是堅持從早到晚、全程站立指導為期三天的課程。

 

驅使她的是一份使命感,想分享自己覺得有用的經驗和智慧。二十一年來,她帶領數以萬計的台灣諮商輔導、心理治療領域的專業人員,以及希望深入了解自己和原生家庭的台灣人,穿透關係中的「冰山」底層,學習真實面對家人彼此的期待、渴望與想法,更表裡一致的表達自我,重新對自己的生命負責。

匈牙利裔的瑪莉亞一生經歷過納粹恐怖統治、蘇聯俘虜而倖存,移民加拿大後也遭遇各種人生困境。她成為已故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家族治療大師維琴尼亞‧薩提爾的摯友、門生和最重要的傳人。她深信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價值,以及人可以從自己的過去中學習。她用自己的生命親證,每個人都有改變和成長的能力,家庭重塑就是一個長大的過程。

Q二十幾年來,你觀察到哪些典型台灣家庭對孩子的影響?

A我只能說我看到來參加工作坊的學員帶來的家庭面貌,也許不能代表一般台灣家庭。我遇到很多台灣人,他們的父母很嚴厲,對孩子有很高的期待,有時是暴力的,會打人。尤其父子之間沒有溝通,母女關係很不好,媽媽很強勢、要求很高。我希望年輕一代會不同。

我常常看到台灣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、課業成績、能否進大學有很高的期待,但是孩子並沒有真正得到父母的認可,他們沒有聽到父母說:「你們真的很好。」讓他們永遠都覺得自己不夠好。我在工作坊會問學員,誰覺得自己不夠好,結果大家都舉手,這表示他們不看重自己。這是最大的問題,一個不重視自己的人,就不會以高自尊和別人連結,會影響到創意和人際關係,比較容易去取悅別人。

我看到父母通常不能將人和行為、表現分開。例如,即使孩子今天沒考好,他還是個好孩子,但父母很容易在語言中傳達出「因為你今天做得不好,所以你是個壞孩子」的訊息。父母可以說,「我很難過你今天不順利,我依然愛你,我知道你可以做得更好。」但是父母常混淆人和表現,讓孩子以為,愛他是因為他表現好,所以教養出一些高成就但低自尊的人,或因為自己表現不好而自我貶抑。

我試圖教大家看重自己,通常得先去除從家庭學到自己不夠好的部分。很多人覺得自己是家庭的受害者,但他們習慣了,因為是別人對我這麼壞,所以他們就不用對自己負責任。全世界都有這樣的情節。但父母並不是故意要讓自己的孩子低自尊、感覺受害,而是他們也不知所措,不知道還有其他可能。

父母也跟他們的父母學習,他們原來的關係就帶到自己的親子關係裡,因為這就是他們學到的。唯一能避免的方式,就是要去覺察在原生家庭中學到什麼。我必須很清楚的覺察自己對家庭價值觀、家庭規條的看法,才不會按照潛意識一代傳一代。這其中有很多學習,問題是,學校沒有教,所以我們變成自動反應。我盡全力去做到媽媽教我的事情,即便我當時不喜歡,還是在複製那個熟悉的部分。

所以最重要是學習覺察。即便你知道了,要改變還是很難,這些習性全部在我們的神經系統裡。你一定要有很強烈想改變的意念,才會將這些覺察帶到每天的生活裡。

Q中國文化重視家庭,但家庭有時也變成負擔,該如何平衡?

A如果我們卡在溝通裡,內在會變成一個小孩,不願意長大、負起責任。在中國文化中,有很多對家庭的敬意,一方面很美好,另一方面卻也是枷鎖。但在西方,卻是完全不管父母。我曾經在西方的醫院裡看到很多年老的父母想回家,但子女把他們送去養老院,一年只在聖誕節去探望一個小時,我真的不敢相信。東方的挑戰是,如何保有尊重和愛,但不要變成枷鎖。

成年子女不要假裝他可以照顧家中所有人。在工作坊,我用繩子去示範他照顧父母的不快樂,因為他要超過自己的能力去滿足全家人。我要他釋放自己,給自己自由。

其實父母無意毀壞孩子的人生,只是不由得將自己的痛苦和重擔放在孩子身上。西方社會更多,媽媽婚姻不快樂,轉向兒子,希望得到在爸爸那裡得不到的,反而讓兒子非常不快樂。

我相信只要有一個人在家庭中改變,因為互動會牽動其他成員,其他人會跟著變,雖然不一定保證會變成你想要的樣貌。例如工作坊一個家庭只來了一個人,他回家十次、十五次,媽媽依然對他訴苦,但他學會不過於介入,慢慢的,媽媽就會學著照顧自己。我見證過,有一個人改變,其他人也會變。

Q薩提爾模式強調人要表裡一致,可以自由做自己,這和自私有何不同?

A這是好問題,很多人常搞混。表裡一致表示我知道我的感受,我知道我是誰,我不給自己不真實的感受,不好時不會偽裝或掩飾。有安全感的人可以分享他的喜怒哀樂,可以真實做自己,不需要假裝開心、強顏歡笑。但沒有一個人能真正完全了解自己,只能嘗試去了解,這很不容易。

自由,是為了自己,而且內外一致。別人過得好,我也很高興,想跟他們分享。做自己是謙虛的,承認自己的限制,想成長。自私是自我中心,一切只為自己,是基於比較,我要比你好,要從你這裡拿什麼,要你有的東西,自私是低自尊。

Q根據表裡一致的定義,你見過所謂「理想的」家庭嗎?

A與其說理想家庭,不如說健康、有功能的家庭。就是家人間溝通一致,沒有僵化的規條,每個人都平等且被公平對待;有很多愛,互相尊敬、關懷,可以討論各種話題,沒有祕密,所以孩子能學到開放、尊重、關懷。但問題是,我很少看到這種家庭,我們都在這條路上邁進。

作者:賓靜蓀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r.賀伯 的頭像
    Mr.賀伯

    賀伯哥的精油大百科

    Mr.賀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